吉师传媒在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教学 >> 331培养模式

331培养模式

传媒应用型人才“331素质”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发展原则

切实提高“三个符合度”,即

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2.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3.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与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相符合的符合度。

“三个符合度”是应用型发展的总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学院的建设逻辑和发展步骤和效能衡量标准。

(二)传媒应用型人才的“331素质结构”

基本理念:培养有尖、有棱、有底的传媒应用型人才。形象地说,即金刚石型的人才,所谓“磨砺金刚钻,揽得瓷器活”。

1.一个终极素质(尖)

实践创造力,即能够有效参与数智传播场景活动和数智传媒产品生产的能力。

2.三项核心素质(棱)

处理能力,主要包括数字软件操作能力、AI软件操作能力、影像拍摄能力等。

非处理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面对面沟通、清晰写作或媒体叙事能力、传播规律把握和运用能力、审美能力等。

游牧式学习能力,主要包括高阶思维、元认知、针对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的环境,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

3.三个支撑素质(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化观和专业精神。

跨领域学习能力: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社会实践与国际理解:社会实践主要着手点为与业界建立的联合工作室(24个),国际理解能力主要着手点为本硕论文选题的国际化视野、国际政治系列讲座、“一带一路”课题的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开展。

基本原则:无尖不锐,唯尖不韧;无棱不专,唯棱不坚;无底不厚,唯底不用。

(四) “螺旋——模组”式课程结构体系

“螺旋——模组”式课程体系是达成“331素养”效能的重要路径。学院课程包括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人文素养课程三大模组,6条能力线螺旋式上升,贯穿始终。

1.核心课程模组。

包括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课程,通过实施 “三抓两展一嵌入”方式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效能。

“三抓两展”,即理论必修课抓考试,通过考试强化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理论选修课抓文章,一学期打磨一篇论文,通过文章写作强化学生逻辑性思维和表达规范性的训练。实践课程抓作品(小综合),一学期打磨一个作品,通过作品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

“一嵌入”,即嵌入式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嵌入日常教学环节,从大一一直训练到大三。

2.实践课程模组(大综合)。

(1)媒介模拟课程:电视台、广播台、动画台、传媒时代。依托平台,全员参与,分组实施,课程化管理。

(2)工作室课程:学院建有“吉师传媒创客空间”系列工作室,包括校园媒体类、社会合作类、创新创业类三个类型,分为广播影视、动画数媒、新闻出版三个方向,共计16个。工作室群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为成果形态,既能独立进行创作、也能协同生产全媒体产品,既是实习实训平台、也是校企合作平台。工作室团队包括核心成员和课程成员,工作室面向全院开设选修课程。

(3)品牌活动课程。新闻下午茶、“三个一”编辑实践、传媒平台系统操作、金刚石杯作品联展。

3.人文素养模组。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精神史、国学等系列课程。

(五)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支撑

1.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着力培养能够有效参与现代优质传媒产品生产的应用型人才”,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

2.切实提高五类核心能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五种能力,一个前提,四个选择”。学术生产能力是前提,同时要内容生产能力、技术生产能力、视觉生产能力、传播生产能力。促进理论课教师向传媒内容生产的需求转型,推进技术型教师向传媒产品生产型教师提升,注重传媒内容生产与技术制作教育力量的并重。

3.团队架构支撑。

通过力量融合,形成“五系、四部、一基地”的团队架构支撑。 “五系”即新闻、出版、广编、动画、数媒,“四部”(课程部)即内容生产部、技术制作部、视觉设计部、传播营销部 ,“一基地”即吉林省现代传媒研究基地 。

(六)人才培养环境

1.数字化学术语境。

学院切实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将一切知识与训练体系都基于数字化和媒介融合的语境建立。

2.大传媒专业群环境。

学院坚持大传媒理念,打破专业边际,促进专业融合,实现跨系授课选课,构建了生态性的专业群落。

3.媒体融合环境。

学院现有实验室29个,涵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信息生产流程,可进行新闻访谈、广告、大型综艺晚会等电视节目全程制作,可进行大型比赛录制,各种类型动画的全程制作,可进行报纸、刊物、新媒体数字出版物的制作,可进行广播类节目的录制及高清图片的处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体系完整的传媒实验室群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托。

4.私有云环境。

依托云平台可实现教学科研与实验室、工作室功能的整合,形成服务于媒介融合教学的数字化环境;可实现文本、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数据的分类存储、共享下载、在线编辑,可进行小组协同教学与实践;师生私人云盘可实现数据分享,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状态有数据反馈;学院教学、实验和办公空间及实验器材等均实现数字化管理。

(七)校外实践平台

学院建有50余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如北京中视润德有限公司、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新华社吉林分社、吉林电视台、吉林动漫集团、中国电影集团、北京星光公司、赛因环亚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谷尼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学科网、凤凰网等。学生在媒体可得到充分的实习见习机会,业界高级技术人员在学院担纲主要实践课程。

(八)发展特色

1.“331素质结构”的创新。

一些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也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但没有把实践能力进行结构化的细化,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核心思维三者考量不够全面,每个项目都是什么也没有具体化。一些高校考虑到传媒人才的后劲与文化功底,提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但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亦没有有效的路径。“传媒应用型人才的331素质结构”体现了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2.“螺旋——模组”式课程体系的创新。

该体系包括分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人文素养课程3个模组,嵌入式课程、媒介模拟课程、工作室课程、特色活动课程4个特色课程,6条能力线螺旋式上升,贯穿始终。兼顾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等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不同方式;大小综合课程与嵌入式训练课程尊重了技能训练的螺旋形和反复性特点。

3.课程实施的路径有所创新。

(1)核心课程 “三抓两展一嵌入”实践有实效。

理论必修课抓考试。基于专业核心知识,抓好教学过程和考试评价。学院优化完善题库,题库内容突出核心知识在考核中的重要地位,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最有用的知识。

理论选修课抓作业。基于专业逻辑性思维和专业表达规范训练,打磨学期作品;实践选修课抓作品——基于专业核心技能能力训练,打磨学期作业。从2014年开始以“坚实行走•踏雪有痕”为主题的学期作业作品展,坚持至今,已成特色。

“嵌入式”课程。学院根据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需要,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嵌入日常教学环节。“嵌入式”课程脱胎于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的“课前十分钟演讲”,目的是在适合的专业课程中,强化传媒专业技能的训练,如校对、评论、现场报道等。目前,已在5个专业的多门相关门课程中实施。

(2)模拟媒体课程的创新。

模拟媒体课程主要依托“吉师传媒在线”(云平台)和“吉师传媒视频展示平台”(学院正厅)进行,吉视传媒在线包括吉师电视台、吉师广播台、吉师动画台和《传媒时代》(电子版)。分别为广编和数媒、动画、新闻和出版的实训平台。

“吉师传媒电视台”包括吉师新闻、精品实况、微影时空、栏目创意、精彩推荐等栏目。吉师广播台包括吟轩阁、绘声绘社、吉师今日谈、生活汇、名音殿堂等栏目;吉师动画台包括游沙之境、二维意蕴、三维时空、神与物游、动漫秀场、精彩推荐等栏目。

《传媒时代》为新闻系、出版系媒体,分为纸质版和网络版。2个媒体包括核心成员与课程成员,核心成员定额甄选,担纲带动,定期换届;课程成员为相关专业在规定学期内全员参与的学生,学生制作实践纳入课程学分。

模拟媒体课程旨在让学生模拟媒体节目制作全过程,夯实媒体实践基本技能。目的是让新闻系触电、让出版系拿出实物、让动画系动起来、让广编系数媒系有作品可见。

4.校内实践平台的创新(CMP工作室模式)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靠校外实践平台,因为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在校外的媒体和公司实习就没有机会上手。在融合式发展的理念下,学院探索CMP模式,即以Product(产品)为核心,实现College(学院)与Media(媒体或传媒公司)的深度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CMP模式是“331模式”的重要补充。学院16个工作室都有与媒体和公司合作背景,其中“吉师·普奥”工作室为动画专业与北京普奥斯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公司选拔培训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制作。

CMP模式还包括学院层面与媒体整体合作。2014年10月,学院被吉林省人社厅列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培训基地。2014年12月,学校与吉林日报社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吉林日报社选派7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与专业教学,2015年5月学院与吉林日报集团启动吉林省通讯员培训项目,效果良好,影响广泛。学院还与金星国际教育集团、吉林出版集团等多家新闻出版广电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项目。CMP模式为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师提高提供有力的平台。

附件【动画专业331细目表.pdf
附件【编辑出版学专业331细目表.pdf
附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331细目表.pdf
附件【新闻学专业331细目表.pdf
附件【数媒艺术专业331细目表.pdf

T / 0431-81765566

吉林省长春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卓越大街399号

399 Zhuoyue Street, Hi-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数字化校园
Remember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