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作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并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发展”“人才”“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高频词,将三者并列到“第一”的高度来阐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三个第一”的辩证关系。
“三个第一”中,发展是强国要务。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落实,一切理论和实践都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要务、这个目标来进行。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只要国内外形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靠着一股子拼劲和闯劲,实现了大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必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看到,新时代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
“三个第一”中,创新是强国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创新才能在世界潮流激荡中站稳脚跟,惟创新才能在持续健康发展中强起来。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关口”。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个第一”中,人才是强国之基。“事在人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无论是科技竞争、企业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当今时代,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红利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人才优势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使命,面对新时代新矛盾,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充分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一语道破了人才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可喜的是,快速发展变革的中国对人才的虹吸力正在不断增强。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70%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
发展是强国要务,创新是强国动力,人才是强国之基,三者共同指向强起来的奋斗目标。“三个第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第一要务”、大力激发“第一动力”、广聚天下“第一资源”,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1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