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高中版

学生习作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导引与佳作赏析

发布者:  时间:2014-12-23 10:02:17  浏览: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张善存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读罢材料不难看出,这个文题最好的比照是“朽与不朽”,将这组关系讲清楚了,不仅仅青春的本质会浮现出来,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思考也就一目了然了。要弄清楚这组关系,首先得思考:不朽是什么?哪些是可以不朽的?再来追问:青春(人生)会不会“朽”或“不朽”?什么是“朽”的青春?什么是“不朽”的青春?有了这样的思考深度,再来定位青春的态度抑或生命的价值追求,自然就扣准了材料内核,体现了材料的核心价值观。肯定也有同学关注“说青春”之类的写作角度,自然会产生虚假与真诚或者虚拟与真实之类的比照,这种思考不仅仅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反映出学生的道德思考,是有深度的。只是,虚假与真实,在现实中并非清朗明晰。在青春的领域思考虚假与真实,或者说,从虚假与真实的维度探索青春的本质,倒是不错的选择。这比单纯地为写青春而论述或描述青春,显然要高明多了。年轻人最相信“青春不朽”了,老年人倒可能产生“青春已逝”之叹,“青春”、“不朽”本就是个好题目。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肯定有话可说。只要作文紧扣“核心含义”,锁定“哲理”,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有血有肉地书写对于生命或青春的永恒思考与感悟,就不难发挥出写作水平写出好作文来。

    参考立意:朽与不朽、怒放的青春、莫等闲、发现青春之美、致青春等。

 

【考场佳作一】

一事能狂便青春

江苏一考生

    诗人纪德在《先知的花园》中说:“时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会老。”的确,“老去”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正如王国维先生那句“一事能狂便少年”,物质会腐朽,但保持一份青春心气,执着、积极,纵然我们白发苍颜,心却不会颓然老去。青春便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万古不废。

  

    6月13日即将迎来八十华诞的戴尅戎老先生,便是极好的典范。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海内外的骨科专家,高龄的他仍活跃在科研、医疗第一线。青春之心是他不竭的动力。他说:“我喜欢一切从头开始,像一个青年人一样地去工作。”正因如此,他才能像青年人一样,始终保持对新科技的高度热情,并将它们运用到医学领域,不断发明出类似于“形状记忆加压骑缝钉”的“魔术般的金属制品”。

   

    戴尅戎先生喜欢这样一句话:“公爵是因为偶然的出身才成为公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成为贝多芬的。”我要说,是青春心气使戴尅戎成为了那个老当益壮、青春不朽的戴尅戎。

  

    青春心气,是青春不朽的催化剂;是对生和死、青年和老年、人生和宇宙的富有审美情怀的考量。古往今来,历史化作尘埃,但总有一些人的青春心气,如秉烛之明,不朽地燃烧着。

  

    我们不会忘记,诗人拜伦怀着少年心气、青春之心,完成了诗人到革命战士的角色转换;我们不会忘记,当伤痕累累的海明威从战场上退下来,以一种怎样的执着勇敢、热情求索,开辟了一条艰辛卓绝的写作道路。海明威有言:“那时的巴黎对我,是一个流动的圣节。”是啊,一个始终怀有青春心气的人,他的每一步都将不朽,都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当《黄金时代》里那一群理想青年——鲁迅、萧红、丁玲怀着狂热用他们的文字呼告历史的来人,当史铁生带着青春的质朴在轮椅上放声歌唱,新时代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失落于生命之将老,而不积极地面对生活?

  

    清华大学有一句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作为初出茅庐的我们,更应当胸怀青春心气,去营造健康的新世纪!一事能狂便青春,虽向死而生,但青春不朽!

 

【评点】

    本文是一篇不错的考场议论文,题目即论点,合乎材料意思,切合题意。文章开篇引用名言,在对比中得出“青春便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万古不废”的看法,扣题严谨,醒目传神。随后列举戴尅戎的典型事例,以其言行阐释青春的不朽,恰切深刻。由此上升到青春心气的层面,再举例拜伦、海明威、史铁生以及《黄金时代》里那一群满怀理想的青年,论证了青春心气与青春不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尾点题,强化论点,简洁有力。这是一篇合乎题意,内容充实,且不乏个人独到见解的考场佳作。

 

【考场佳作二】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江苏一考生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沙丁鱼涌动于潮水中似的我们,也染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满是黍离之悲:中国传统五千年历史,到底老了啊!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沐浴欧风美雨,那才是青春文学。中国文学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中国文化土壤贫血吗?传统精髓缺钙了吗?

 

不!青春气的渐消怕是我们忘了蜕化,一度沉于“退化”中。蜕化是中国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赎,是一种繁衍崭新与深刻血髓的自救。当莫言一奖惊人时,他说:“我的获奖代表不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只有社会更多地用一水婉转的眼神给文学更温柔的注视,才能以一点青春气息引领千里快哉风!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扎根于现实。当成名作家在久违的舶来文化中狂欢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襟。不论是王安忆的《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

 

“岁月”号沉没,青春在呻吟。韩国正集体反思“服从”文化,船倾楫摧欲沉时,两百多名少年服从船方指挥,舱中等待,最终生命褪色;而不服从者反而获救了。青春之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只会温吞吞与外物讲和,至多不过成为“社会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梦境在剥蚀老化。“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深刻冰凉。

 

    在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眼中,雾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笔下的空灵幻境。当他驻足街头,看到“潇湘馆”时,怕是一味难尽。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箫于影下,酌梅瓣上雪酿的酒;可当时,一群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气肢解了。吴宓老人愤然而去。

 

    盲目成熟有时是青年人对外界的“献媚”。在这个媒体时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亵渎了童,还是童亵渎了神?没有青春之气,童也只是人们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摄足文化血脉,为天才铺壤。

 

    “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的《蝇王》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只在心里,它带来的是拂颊的千里快哉风!

 

【评点】

    本文颇有文化散文的意味,选材丰富,文笔老道,围绕主题收缩自如,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又有些杂文的味道。文章开篇引述北岛的诗歌,引出“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这一话题,进而分析得出“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这一看法,作者的观点不言而明。在简要列举了各种“退化”现象以说明其中原因之后,再以莫言的事例提出“蜕化是中国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赎”的看法,进而点题,迂回曲折,引人入胜,但始终都能扣题分析,中心突出。接下来围绕怎样“永葆青春”展开,从“寻根文学”到韩国沉船事件,到对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的评说,再到追慕神童的社会现象,最后以戈尔丁的话作结,再次扣题,形散神聚,颇得议论性散文写作之要。